文章摘要:2022年8月17日22时43分,青海省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:西宁市大通县发生山洪灾害,有人员被困。 灾害发生后,西宁支队指挥中心立即调派大通县解放路消防站5辆消防车,26名消防救援人员分两队前往灾害现场开展救援,支队全勤指挥部和特勤大队共24车118人赶赴现场。总队根据现场...

2022年8月17日22时43分,青海省西宁市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:西宁市大通县发生山洪灾害,有人员被困。

灾害发生后,西宁支队指挥中心立即调派大通县解放路消防站5辆消防车,26名消防救援人员分两队前往灾害现场开展救援,支队全勤指挥部和特勤大队共24车118人赶赴现场。总队根据现场救援形势,在现场原有救援力量基础上,增派西宁支队9车100人赶赴现场,海东支队14车110人,8条搜救犬、黄南支队17车105人、海北支队21车100人、训保支队17车45人迅速赶赴现场增援。

人民至上,快速出击。接到报警后,青海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,立即成立了搜救组,统一整合各专业救援队伍和相关力量,按照村落和河道将受灾区划分为5个救援片区,共计投入604名消防救援人员深入一线,累计疏散被困人员480人,发现遇难者遗体7具,协助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05人,反复搜寻河道累计177公里,清理淤泥2841立方米,排查民房738间,搜索田地林田61.3万平方米,定位牛羊等死亡牲畜699头。

科学研判,精准救援。救援按照“从上游至下游、力量逐步递增”和“不缺一户、不漏一人”的总体原则,救援人员沿河道两侧开展拉网式排查。在搜寻中,消防救援人员呈“一”字阵型排列,统一前进搜救;在滩涂用人、犬、仪器,在空中用无人机进行定位。同时合理选用装备器材,每个作战单元配备铁锹、镐头、挠钩和耙子等简易工具进行人工搜救,配备音频生命探测仪、雷达生命探测仪、视频生命探测仪等先进救援装备搜索定位被困人员。加强对河道两侧、树木电线杆、淤泥低洼处、杂草缠绕、冲积物区等地重点搜寻,利用红、绿、白三色旗子标识救援区域,避免重复作业,提升救援效率。

优化通信,畅通无阻。灾害发生后,总队立即建立了应急救援前方指挥部、灾害现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。第一时间接入实战指挥平台、水利视频信息云平台、天网监控平台等,实时获取水文、水位和气象信息,掌握队伍力量和位置数据,辅助指挥一线抢险救援行动。同时创新了“聚合路由+单兵、卫星网+语音中继”等战法操法,探索了无人侦查、三维建模新技术的运用,充分利用无人机搭配倾斜摄影摄像、红外摄像头沿河道和作业点巡视,生成二维正摄影像、三维实景模型,有效辅助救援工作。

联勤联动,保障有力。救援期间,总队分批次调集27台保障车辆和59名保障人员,携带物资4500余件套,围绕生活、饮食、物资、油料供应、医疗卫生开展战勤保障工作。期间共搭建各类帐篷21顶,完成了救援人员的宿营、就餐和油料保障。并联合地方医疗机构开展核酸检测1200余人次,防疫消杀8000余平方米,为现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,实现了保证救援人员“休息有床位、饮食有保障,伤病随时治,车辆有检查,器材有维保,作战不停止、保障不间断”的工作目标。

服务群众,助力救援。受灾情影响,1500余名灾区群众安置在大通县第一中学、第二中学和朔山中学学生公寓楼,作为灾后过渡安置点,为确保过渡安置点的消防安全,总队第一时间成立“防、灭、宣”一体化工作组,制定安置点火灾防控《工作指引》和《管理手册》,全面系统规范安置点的消防安全。同时前置10名消防救援人员,驻点承担日常检查巡查、宣传教育培训、灭火救援准备任务,真正做到防火检查“不漏一屋”、动态隐患“及时消除”、宣传培训“全员覆盖”、防火常识“人人掌握”、安全意识“有效提升”、突发险情“高效处置”,全面筑牢安置点消防安全“防火墙”。

政宣遂行,激发斗志。队伍投入救援后,总队政宣两组遂行出动、同步跟进。政工组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组织,组建党员先锋队、青年突击队,在救援过程中,把“现场救援”与“扶危解困”紧密结合,边救灾、边搜救、边助民,用真心真情得到灾区群众好评点赞,让党旗、队旗在一线高高飘扬。宣传组全过程记录、全要素拍摄,主动联系各级媒体第一时间发声,积极对接省委宣传部,争取对救援宣传工作的支持。期间,在各级主流媒体发布救援新闻300余条,新媒体话题#青海大通县山洪全力救援场面#话题登上抖音、快手热榜,全网累计点评赞量超1.4亿次,正确引导了舆论走向,避免了负面舆情发生,全面展现了消防救援队伍竭诚为民的良好形象。

肆虐的暴雨虽然停了,但面对尚未完全结束的抗洪抢险任务,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心中没有“松懈”二字,只有沉甸甸的责任,它鞭策着消防救援人员继续坚守、担当使命,坚韧不拔、砥砺前行,续写决胜防汛救灾的新篇章,用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守护百姓平安,捍卫着“人民消防为人民”的铮铮誓言!